不做娱乐做公益 河南卫视敢做电视界的“泥石流”
作者: liuziyang
发布时间:2016-11-30
8385 270
不做娱乐做公益 河南卫视敢做电视界的“泥石流”

文/河南卫视
 
2016年初,一场跨越600多公里的视频连线,将国家最高领导人和河南兰考的普通卖馍老人“串”在一起。这是一种“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9月17日,由河南卫视倾力打造的使命类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正式开始录制,再次将这家普通农户的脱贫经历和背后兰考县脱贫攻坚的历程推至公众视野。


 
河南广电:真正为时代而歌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宏伟战役,决心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是目前的头等大事,是第一民生工程,是统揽全局的大事。国家“十三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河南卫视的《脱贫大决战》不是一档一次性的慈善类节目。节目拟持续三至五年跟进全国扶贫攻坚进程,架起致富项目与贫困地区的桥梁;同时也是帮助百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走向小康、凝聚社会力量,打造立足河南、影响全国、辐射世界的中国扶贫全新模式。河南卫视从娱乐节目的红海中走出,聚焦脱贫攻坚战,推出《脱贫大决战》,正是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踏准时代的节奏,真正为时代而歌。节目从提出设想,就明确了并非收视率导向,而是希望以媒介的力量助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能够见证并推动这一伟大征程,出自于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一直以来的清醒与坚定,出自于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朱夏炎的通盘考量与部署,也是河南广电的荣耀和幸运。从去年年底开始,河南广电各级领导就对这个项目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支持,经过对节目资源和模式的多方论证,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节目形态最终成型。
 
节目内容方面,《脱贫大决战》集结了150人的顶级制作团队,历时160多天,全程深度拍摄,紧扣精准扶贫主题;节目模式方面,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还邀请了敬一丹、张凯丽、孙涛、鲁豫、刘洋、刘震云等担任特约记者和明星观察员,确保群众喜爱、市场接受;节目实体方面,河南卫视积极与职能部门、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创立“大象扶贫公益基金”,推动扶贫落到实处;节目推广方面,依托河南广电全媒体矩阵,携手新媒体平台持续跟进,必将打造全国影响力和话题关注度。
 
实景扶贫:就是要靠近基层的地气 
 
《脱贫大决战》聚焦的是鲜活的基层扶贫实景:每期选出一位公益名人担当扶贫大使,深入贫困区,探寻最有实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扶贫项目,通过探访贫困户真实生活、体验扶贫项目落地成效、感受扶贫干部艰辛付出、挖掘扶贫成绩背后的感人故事,并以此切身体验为贫困区发声代言,帮助扶贫项目的主人公实现他们的扶贫梦想。总而言之,这档节目呈现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围绕“脱贫”这一社会性问题而不懈努力的群像。
 
“因学致贫”是老程家一直贫困的主因。为供养两个孩子上学,程秀建和老伴只能靠卖馒头贴补少许家用。对此,驻村干部韩婧为他们“量身打造”了脱贫计划:办理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协助贷款3万元买来和面机……如今,程秀建家的三层小楼在村子里显得很“气派”。谁也想不到,这里曾经只是两间“上漏下涝”的砖瓦老房。
 
老程家的可喜变化并非孤例。在兰考,还有不少和程秀建一样脱贫致富的家庭,他们与当地的扶贫干部一起找出路、想办法,迎难而上、产业整合,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一个不能少,一户不能落”的誓言正如春雨润物,催生大批扶贫项目蓬勃而起。


 
聚焦脱贫:“做有价值的事”
 
这些事例只是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其中一场攻坚战,更是对贫富分化这一世界性发展难题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身处贫困群体命运历史性大转折的关键时期,河南广电积极投身其中,不忘初心,满腔热情。
 
与《脱贫大决战》栏目组一起,在第一期节目里,敬一丹通过24小时的深入走访,与“甜瓜馒头”农户、“山药姑娘”等脱贫典型模范一起热聊攀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脱贫致富经验,深切感受到了扶贫的有效成果。曾经的贫困村里,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在积极脱贫。感慨兰考巨大变化的同时,敬一丹对河南广电倾力打造的《脱贫大决战》也予以了充分肯定:“我觉得在这个节目的过程中,对媒体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就是我们在做有价值的事。”
 
从10月下旬开始,这档共有10期的节目将在河南卫视每周三的晚间黄金档播出,每期节目长达70分钟。在将收视率作为第一生命线的电视行业,《脱贫大决战》是一个显眼的“异类”。这是决心和使命的驱使,也是极具价值的一次尝试。我们期待看到《脱贫大决战》以不一样的姿态成为与当下综艺娱乐节目相比肩的现象级品牌栏目,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富民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8385
不做娱乐做公益 河南卫视敢做电视界的“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