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典二十年“男人的情怀”诞生记
作者: 汪信标
发布时间:2022-08-23
21216 153

今年7月,洋河股份通过深圳卫视直播了一场主题为“蓝色新风尚 时代新经典”的海之蓝·元宇宙超级发布会。很多朋友第一时间把链接推送给我,荧屏中张联东董事长身后的巨大屏幕上,赫然映画着当年我为洋河蓝色经典创作的广告语: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

比大海更高远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

一“梦”二十年

转眼间,20年过去了。

洋河在蓝色经典诞生20年之际,隆重地将海之蓝以崭新面貌推向市场,专业人士不难看出其中高度敏锐、迅捷的市场决断力。

20年前我所撰写的这句广告主张被再次启用,从专业层面上讲,我非常钦佩洋河决策层高度的品牌价值管理能力和清晰的战略定力。而就个人感情而言,我的内心则带有很深的感动意味。

过去这20年,我自诩创作的佳作也不在少数,但最常被人们提及的,就是洋河蓝色经典“男人的情怀”,圈内圈外,几乎成了我个人的一种标签。对于一个广告人而言,这也是一种荣幸。

蓝色经典最初爆火的那几年,我也写过一些文章讲述背后的故事,关于写作,关于策略,关于品牌思考。我本人不善保存资料,加之20年光阴转瞬即逝,这些材料大多找不到了。如今,洋河 “经典20年我与海之蓝”的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经典广告语的原创者,倍感激动与骄傲,我想以作为亲历者的角度做一个回顾,与大家分享。

现象级事件助力蓝色经典

在中国的白酒业,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洋河蓝色经典的诞生无疑是一个现象级的事件。20年前的白酒行业,完全依靠酒桌上的口碑做营销,基本拿不出超凡脱俗的具备强大说服力的案例。

那个时期,在江苏包括消费重镇南京在内的整个苏南,洋河的影响力与今天相比都可谓天壤之别。不说商务接待,就是普通的口粮酒,在苏锡常宁,洋河都难以打开消费市场。一是因为整个苏北白酒品牌很多,高沟、汤沟、双沟、洋河,都集中在如今享誉全国的淮河白酒经济带;二是因为不断有外省白酒品牌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在此竞争环境下,洋河开拓市场屡步艰难。

今天再看洋河的发展史,毫无疑问是一出高歌史、猛进史,是非常热血且激动人心的。从当年的洋河大曲,到现在的蓝河经典,洋河已然成为中国中高端白酒的标杆,塑造了中国最具个性,旗帜鲜明、稳坐全国前三宝座的行业龙头形象。这样一个传奇,既无人创造在前,暂时也无人复制在后。

伟大,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

越见昔日洋河之砥砺,越见今日洋河之气魄。

今天的洋河,中外闻名。而当你了解20年前洋河的模样,则更能深刻地理解今天的辉煌何等来之不易,令人赞叹。

20年前,洋河厂产值勉强一个亿,就算如此,整个苏酒行业也是一直被外省白酒碾压,不提高端的川酒、贵酒,就是隔壁的皖酒,在江苏气焰都是很盛的。公交、电视、报纸充斥着皖酒的广告。我们甚至时不时听到皖酒阵阵豪言壮志。

什么豪言?

“踏平两沟一河”。

准确说是三沟:双沟、汤沟、高沟;一河:洋河。

这也就是说,当时在竞争对手那儿,还有一沟根本没被放在眼里。

可见当时苏酒面临的局势有多么严峻了。

如今苏酒振兴,洋河功不可没。正是洋河的崛起,改变了整个江苏白酒的市场格局,改变了整个中国白酒的市场格局。当然,也成为了拉动宿迁经济发展的引擎。

一个品牌的崛起,给行业、给社会带来如此翻天覆地,影响深远的变化,这样的传奇是值得每个人铭记的。

蓝色经典传奇难以复制

据我观察,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模仿洋河的营销模式。虽然洋河的崛起在全行业甚至全社会都算是经典,但其中的奥妙很少有人能悟透。

20年时间里,无论哪个行业,都没有类似洋河营销模式的成功案例,我想,这绝不仅是资本、技术、或者产品的问题,更多的是认知层面的问题:业界并没有对洋河营销的底层逻辑有一个清晰、系统、深刻的认知。这也是很多酒企虽然研究、学习、模仿洋河,但没有成为第二个洋河的根本所在。

所以洋河蓝色经典从一颗不为人知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一棵苍天大树,这样经典的品牌案例是非常值得深度剖析,值得广为传颂的。

洋河蓝色经典值得复制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洋河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可复制的东西。扒开看,伟大的肌底都是平实的。现在提起来,淮河名酒带很了不得。那是因为苏酒振兴了。振兴了,就可以讲故事了,就有人帮着你一起讲故事了。这个势,就能造起来!当年洋河默默耕耘的时候,谁知道淮河名酒带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一个品牌如果具有不可复制的稀缺性、唯一性,有独家秘方,那么它在行业中的地位就是不可撼动的。茅台在酿酒技艺不是秘密的今天,依旧占据国酒地位,就是因为其不可复制的历史渊源,这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这种在心智占位,具有先天优势的企业,成功经验固然不可复制。但是,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少之又少。没有先天的优势,我们可以创造机会,发展后天优势。

大部分优秀的品牌,是可以复制的,洋河蓝色经典亦是如此。

洋河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可复制的东西,洋河品牌的成功塑造,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品牌管理的成果,体现了创意、策划对于消费者心智的占领。不管是同行业的白酒品牌,还是其他行业的品牌,都能从洋河蓝色经典的诞生历程中找寻品牌发展最为重要的内核。

  

万事兴于“蓝”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下洋河的故事。当时洋河蓝色经典品牌下推了两款产品,一款是海之蓝,一款是天之蓝。

  

20年前,洋河酒厂想完全抛开洋河两个字,重新提一个概念:蓝色经典。但是,这名字注册不下来,只能带着“洋河”。为什么要抛开洋河两个字呢?因为在当时的人们消费心智里,尤其是在商务接待的场合上,洋河两个字带来的刻板印象太深了。在海之蓝、天之蓝产品刚刚推出来的时候,有多艰难呢?进了五星级饭店,几个促销员轮番努力下来,可能一天卖不掉两瓶。就是因为洋河两个字带来的刻板印象。

在这样一个刻板印象下,要把一款酒从三五块,卖到100多,从普通的口粮酒转向高端商务白酒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老实说,带上“洋河”两个字,我也非常忐忑。要让市场接受这么大的反差,概率很低,这也是为何想抛开洋河两字,只强化蓝色经典的原因。然而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地成就了洋河蓝色经典。

从产品上来讲,海之蓝、天之蓝的酒体,与之前的洋河大曲比较,无论是品质还是档次都有质的飞跃,口感更棉柔舒适,喝得更舒服。可是,只提高产品品质和溢价是不够的,必须还要结合消费者的购买心态,做好适合的传播推广,才能产生营销合力。例如,酱香酒现在大行其道,当真是酱香酒产品更符合很多人的味蕾么?其实茅台还是那个茅台,无非就是做好消费者的洞察,并做相应的营销推广手段罢了。

而我们品牌营销的工作,就是要牢牢抓住这种消费心理。

对于品牌来说抓住消费者心理、把握消费者情绪,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洋河蓝色经典便是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自身的突破。

一位不速之客

2003年的某一天,一个瘦瘦的、斯文的、略带国企干部气息的中年男人,来到南京朝天宫一条叫仓巷的巷子,走进了一个不起眼的四层小楼,径直来到一家也略显国企气息的广告公司的创作部。非常客气地问:你们谁是负责人?想跟你们谈一下广告合作。

这样突然造访的客户,这么迫切而开门见山的上门客,而且是绕过客户部,直闯创作部的客户,真是稀客了。

当时的我正值青春年少,二十四五岁,虽然年轻,也确实是整个创作部的负责人了。自然,是我迎上去接待。

我们坐好之后,这位中年男人,掏出一卷东西,徐徐展开,原来是喷绘布。喷绘布完全摊开在桌面,露出一个黄色的古色古香的酒瓶。什么名字记不真切了,给我大概是皇家的感觉。

中年人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是一家酒厂,想请你们帮我们设计一张这个酒的海报。

当时,我也没仔细想,反正创意吧,脑子里都是,不用费多大劲。本着为公司开拓新业务的思考,就热情地接下来了。中年人客气两句,说,过几天再来看。好好好。谢谢了。谢谢了。就这么走了。去哪里找他。不知道。等他过阵子来看。

我是部门负责人,可以自由调配手下的设计师,于是我就招呼设计师,按我的想法设计了一个,内容就是把故宫建筑元素,与酒瓶做了个结合。在当时旧元素新组合也算是新潮流。我是文案出身,也兼了美术指导,三下五除二就设计好了海报,放在一边,没有放在心上。

又过了几天,中年男人又匆匆赶到,直扑创作部。一眼就看到我就说:“你好你好,我是前几天那个,过来请你们帮忙做酒的广告设计的,怎样?做好了吗?”

出乎我意料的还真来了。

我让设计师把设计海报打印出来。这个中年男人一看我没有特别用心的稿子,不曾想,露出满意神色。连连点头,不错,不错。

话锋一转。哎,这样,跟你实说吧。其实,这次我们不是让你们做这个酒。我想让你们帮忙做另一款酒。我们是苏北的一家酒厂,叫洋河,你听过吗。我茫然摇头,没有。对于不喝酒的我来说,这真是为难我了。这男人笑笑,也不介意。我们最近想推出一款新的酒,你看看。说着,中年男人从袋子里,拎出两个花瓶一样的蓝瓶子,瓶子局部还略显粗糙。当酒瓶看吧,太稀奇了,还有这样的酒?当花瓶来看呢,又显得不够光滑。

瓶子和包装还在打样中,没有最终定。这中年男人看着我脸上的表情,捕捉我的反应。我一边端详着酒瓶,一边应着。

“大概就是这样,你觉得这设计怎样。还挺有意思的。”他说。

我还是一边端详,一边应着。

“一个叫海之蓝,目前想把价格定在120左右。一个天之蓝,贵一点,200多。想请你们帮忙创意设计一下。电视广告、平面广告全套,请你们做个全案策划。”

什么?

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个全案客户,就这么让我碰上了?

要知道,当年对于南京的广告公司来讲,能收到月费,这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因为在那个年代,对于南京的公司来说,创意设计是无价的,也就是不收费的。完全是靠媒介发布收费,比如代理报纸广告,或代理电视台广告。广告公司一拥而上搞各种代理。文案设计人员,就是后勤服务。一切围绕着媒体发布转。因此往往到了下午快下班的时候,我们的媒介部、客户部就拿着工作单,往创作部跑。部门间的矛盾就少不了。两个部门就会吵起来。又由于创作部太重要,得罪不得,所以大家红完脸,又跟没事一样,套近乎,赶紧把转天的“天窗”给补上。所以南京20年前的广告界,就是这么个局面,是完全靠媒体的代理费撑起的行业。

所以,今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我来说,自然是一件“打鸡血”的事。无论是为了公司的业务,还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感。这活,怎么也得接。

接!

当然,最终能不能收到钱,签下合同,还得看方案。公司没有像样的品牌策划,我就以一个创意总监的名义,接了品牌策略的活。

就这样,我身兼数职,策划、文案、美术指导、创意总监、客户对接,全都包我身上了。不管活多难,大包大揽,揽下活再说。

与洋河蓝色经典的故事,就这么展开了。

后来,才知道,这个中年男人就是后来洋河大名鼎鼎的领军人物,在白酒界如雷贯耳的顶流:刘化霜。

(后来由于手机的丢失,现在和刘总已经断了联系)

多年前,在刘总做洋河副董事长的时候,在洋河总部我们见过一面。刘总问起:这些年你怎样?事业发展得如何?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来找我?是自己开公司吗?为什么没有自己出来单干呢?等等。

刘总一边问,一边跟秘书说,我们是很多年的朋友了。这些年一直没怎么联系,就是过年过节,发个短信问候一下。刘总对我的赞赏与爱护溢于言表,但是对于我这一个创作之外毫无事业进取心的人来说,这一刻真是无比羞愧,愧对刘总的期望。

由于这次会面,是被仓促告知,我也没有心理准备,谈什么话题,完全临场发挥。所以,这一次的会面也是记忆犹新。

这一见面,至今,又是好些年没有再见了。

后来,刘化霜做了洋河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事业蒸蒸日上。

待到刘总功成身退之时,洋河已成为白酒行业最为重要的一极。而我这种不善经营的文人性格,并没有因为刘总的批评和启发而痛改前非,也没有再主动去打扰他。

祝福刘总一切都好。

齐心克“蓝”关

回到洋河蓝色经典的话题。

接下这么大一个案子,得向老板汇报了。

向老板汇报项目后,深谙项目价值的老板立即顺藤摸瓜,搞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刘总已经在很多广告公司里走了一圈了,也考察了北上广很多广告公司。最后,走到仓巷这里,和我一拍即合。

刘总是带着重大使命来的

刘总从外地学成归来,被委任洋河蓝色经典总经理一职,组建了蓝色经典团队,打算完全颠覆白酒的传统营销策略,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打造这款白酒。并且果断地选择了我这么一个不喝酒,没做过酒产品策划的年轻人,扛起塑造白酒品牌的大旗。

这份勇气,与我当年睥睨天下的书生意气不无关系。

在两轮创意沟通后,又迎来了另一位中年男人。这位中年男人是幕后真正的决策者。这场决策者与创意人之间的直接携手合作,让洋河蓝色经典以高世骇俗的速度面市。

这位中年男人,沉稳、儒雅、有气度。后来,从刘化霜口中得知,他正是当地父母官,县长级别挂职酒厂,出任洋河一把手。可见,当地政府是用了多大的力度来支持本地的酒企。这位中年男人,正是杨廷栋。杨廷栋以他那既沉稳又果断的性格,高远的眼光、判断决策力和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带领洋河全体干部员工,以及我们的策划创意,一举成就了洋河蓝色经典。

把蓝色划为自己的地盘

当年,刘化霜与我们碰面时,只带了两个酒瓶,其余一无所有。怎样把这两个像花瓶一样的,根本让人想不到是白酒的白酒,做出策略来?

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占位蓝色。把蓝色变成洋河的地盘,做成洋河的固有标签,就如当年的柯达黄、富士绿一样(两款相机胶卷),使蓝色成为洋河的一种精神象征,对竞品实现有效的区域拒止。让蓝色成为洋河的独有颜色,以此根深蒂固形成大众心里的记忆点,实现有效的心智占位。

当然,这个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难在坚定的执行,难在困难重重还要坚定地执行,难在十年、二十年持续不断地执行。20年后,回头来看,可以说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蓝色已经牢牢地成为洋河的标签,洋河也已经成为中国白酒业一面自成一派的蓝色大旗。

这个想法,和刘化霜不谋而合,一致同意把蓝色搞起来!

迎难而上“攻蓝色”

中国白酒根本就没有这么一种颜色。大部分企业界老板不太敢如此冒险,因为一旦把握不好,会将品牌原有的基础一同毁掉。只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成功了,有了前车之鉴,才会纷纷效仿。这种现象很普遍。

  

商业模式可以模仿;渠道模式可以模仿;营销模式可以模仿。

但是,唯独品牌的心智占位,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

第一个做蓝色,也是一个险象环生的尝试

比如:蓝色不像酒,蓝色没有食欲,蓝色没有喜庆的氛围;蓝色像高科技、像IT,蓝色代表着忧郁;蓝色很理智,而喝酒席又是很感性的事情,等等。

所以,蓝色怎么做?怎么深得广大消费者喜爱?怎么能升华为一个品牌价值、品牌精神?这是有待商榷的。

那,如何搞蓝色呢?

没错,蓝色本身,没有价值。但是,蓝色所蕴含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蓝色是可以具有精神的,高端的,纯粹的。蓝色固然有冷静、理性、科技、不可捉摸这样一些属性联想;蓝色固然适合做科技类、IT类产品。但是,蓝色还有宽广、博大、包容的属性。那这个属性,是不是和白酒这个产品,有关联呢?

答案是:没有。

那宽广、博大、包容的属性,和品牌人格化塑造有没有关联呢?

注意,一个词,品牌人格化。

这是不能忽略的词。

这个词,在当下的品牌策划行业,还是被很多人忽略的词。在企业界,更是很难被人注意到。什么叫品牌人格化。

我们举个例子,有一款烟,叫九五之尊。虽然他们不做品牌,虽然广告简单粗暴,但是有人格化的影子的。我们不批判人性的弱点和厂家简单粗暴的气质,单单从传播来说,从人格化来说,这里是清晰的。

再举个例子,当年在中国校园市场执牛耳的品牌——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是每个80后的回忆。这个品牌牛到什么程度,曾经90%以上的大学生都用它,绝对的垄断。这个垄断不是资本带来的,而是品牌策划带来的。当然,我认为是中国移动的失策,这些年,把这个品牌雪藏了。这个因80后而生的品牌,他的人格化是非常成功的,让消费者产生了精神归属感。我想,现在已经是企业中坚力量的80后,应该感同身受。他找的代言人,就是他品牌人格化的体现。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年轻人。我的地盘听我的。

那宽广、博大、包容的属性,和品牌人格化塑造有没有关联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

“一个心胸宽广、拿得起、放得下、有格局的人。那么,这种人,我们习惯于给他一个性别属性:男人”

当然因为白酒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男人。如果这个产品是女性消费群体呢,那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心胸宽广的女人了。

好,到这里,我们完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蓝色到品牌人格化的升华。

高级、理性、冷静、科技的蓝色,就变成了一个心胸宽广的男人。一个企业做品牌塑造,如果到了这个层次的认知,让消费者觉得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单向的“机械输出”,那么基本上,品牌塑造的工作就完成了大半。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企业,到2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认识到只通过产品本身,已经很难形成行业壁垒。将品牌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和情感影响力的人性化品牌符号,让每一位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品牌黏性,促进价值的认可才是最终王道。洋河蓝色经典,当年也有一个定位:中国绵柔白酒高端领袖品牌。谁记得有这句话吗?这种定位如果不化为动人的“男人的情怀”,也许洋河的故事,是另一个版本。

很多企业,直接把什么高端领导品牌,直接变成广告语,以为这就是定位,这就是心智占位。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当然,这还不够。一个心胸宽广的男人,是怎样的男人?

他跟产品怎么产生关系?

怎样的一句广告语,才能让这个人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象,活起来?

回答完这些问题,那么,我们才能说,我们基本完成一个有洞察的品牌塑造。一切因缘际会,水到渠成。这个答案来得不费吹灰之力。因为洋河蓝色经典正好两款酒,一款海之蓝,一款天之蓝。海的宽广、天的宽广、男人的宽广,就如电光石火般瞬间产生了。

自此,所谓中国绵柔型高端白酒领袖品牌,这种说辞已经无足轻重。不谈香型、不谈年份、不谈捏造的传说,不谈窖龄,一个见所未见的白酒品牌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意外的波折

于是,我们开始踌躇满志地约客户。

当年24岁的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场面:杨廷栋、张雨柏、刘化霜等等一行20多人,浩浩荡荡摩肩接踵般走进我们的会议室。

国企的队伍特别具有国企的属性:有序、严肃、安静。等我激情饱满侃侃而谈后,坐下来等待甲方的回应时,我们的老板习惯性地寒暄到:杨董,刘总,各位领导,这只是我们的初步方案,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大家提提意见,我们回头再做调整。

20年后的今天,重新回味这一幕,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姿态。从商业合作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从策略到创意,一手精心打磨的我来说,对于还沉浸在精神高度亢奋的创意人来说,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人情世故。对于一个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势在必得的我来说,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客套话。

我腾地站起身来,带着满脸的桀骜,看了一眼老板,转头对着杨廷栋和他的一干大员说到:不是!这个案子我精心打磨,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我对今天的方案充满信心,我希望领导们能认可这个方案。

场面就一度尴尬。

杨廷栋笑着说话了:今天的方案非常精彩。可以看出,这是你们精心准备的方案。我们就定这个方案。这话一说,我顿时松了一口气,喜笑颜开。喜怒形于色,不惧官不慕富,今天,亦是如此。

杨廷栋董事长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男人的胸怀。这个非常好,是不是出自泰戈尔的诗歌?杨董事长一边说,一边环视四周的下属。下属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杨董事长说:这个非常好,很经典,也很契合我们的产品。我们就用男人的胸怀这个广告语。但是,个别字眼,是不是再斟酌一下。男人的情怀,是不是更好?你们看看呢?董事长说完这句话,又看看四周。好吧,我们把个别字眼,再考虑考虑。雨柏,你们也说说看。然后,就按着职位大小,以此说下去。

毫无悬念地,“男人的情怀”自此诞生。

一把手一锤定音,这个集齐杨廷栋、张雨柏、刘化霜等等历任洋河董事长的,集团发展史上战略意义级别的提案,就这么极其顺利、极其高效率地通过了。

经典永流传

最终定稿,成为传唱20年的经典: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洋河蓝色经典,男人的情怀。”

洋河为这条影片的拍摄投入了非常大的心血,这也让我以更为挑剔的眼光来审查每个环节,希望创造经典。导演提交的初稿,我还没来得及说出“再修改修改一些细节”的话,就被刘总匆匆忙忙,拿去南京零距离进行投放了。

“挺好的,不用改了。”

我那时觉得刘总匆忙得不像是去花钱,而像是去“抢钱”。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洋河蓝色经典抢下苏北,攻下苏南,挺进央视,掀起席卷全国的蓝色风暴……

一个品牌的成功,兼具天时地利人和,涉及方方面面。洋河也不例外。多少营销模式的蜕变,多少营销人员的奋斗,多少日夜的坚持不懈,一代接一代洋河人的薪火相传,成就了今天的伟业。

但一定要明白,品牌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顶层设计,良好的品牌形象会增加企业的市场感召力,支撑起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良好的品牌形象具有着非常强大的辐射性,对于用户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影响。

它在一开始,往往就决定了一个品牌能做多高,能做多远。在一开始,就决定了后期无数的推广,是否能在顶层设计下形成合力,最终汇成滚滚洪流,终成伟业。

还是那句话:渠道可以复制,政策可以复制,活动可以复制,产品技术可以补短板,而心智占位一旦完成,不仅别人复制不了,而且所有的活动,所有的渠道,所有的投入,就开始了倍增收获,甚至指数级收获。

品牌形象一旦得到公众的认同,就会与公众建立一种感情,使他们对品牌产生亲切感。那么一切的促销逻辑就开始发生逆转了。

20年过去了,作为洋河蓝色经典诞生的亲历者,主要创作人之一,至今我仍对洋河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当看到张联东董事长充满激情地朗读起这段20年来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传播力的创作,20年前的点点滴滴不由得浮现在脑海中。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我们看到洋河的守正与创新,继承与发扬,看到洋河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洋河的成功,早已超越品牌营销的战术,更在于品牌格局、境界的超越。

真正的伟大,从来缔结于此。

曾与伟大者同行,与有荣焉。

这就是20年前,我与洋河蓝色经典的故事。

这里有我的青春与热爱,桀骜与骄傲。

这里更有洋河人的初心、洋河人的梦想、洋河精神的前赴后继、薪火相传。

祝福洋河蓝色经典,故事还在继续……

注:作者汪信标,品牌战略专家,知名创意人。拥有24年品牌构建、管理、咨询的实战经验。光明集团联豪食品、甘汁园等知名企业品牌战略顾问。在快消、通信、金融等行业拥有丰富建树。

21216
蓝色经典二十年“男人的情怀”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