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做一个茶品牌的项目,企业主诉求是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喝茶。我想,不只是茶,很多传统的品类或者品牌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品牌如何年轻化?
由此我们衍生出一个关于品牌年轻化的思考:
品牌需要“年轻化”吗,品牌的年轻化只有“年轻人化”吗?
品牌年轻化塑造固然重要,但是在这条复杂且漫长的年轻化之路中,我发现许多品牌误解了做这件事的本质和初心,不知不觉陷入“坑”中。
我们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年轻化误区,来谈谈我们对品牌年轻化的看法。
年轻化≠年轻人化
得青年者得天下
就是最大的误区
在讨论之前,我们要先清楚一点:我们做品牌年轻化的初衷是什么
品牌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年轻化就是品牌为年轻受众服务,将品牌年轻化完全与年轻人完全捆绑在一起,却忘记了品牌年轻化永远是服务于品牌,而非年轻人。
与人一样,品牌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也会经历新生—成长—成熟—衰退,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以最低的风险延长品牌的寿命,让品牌能够接受时间的考验,甚至在一些品牌发展战略下,我们是可以忽略年轻市场的。
关于品牌年轻化,我们的理解是:通过战略性的系统工作去实现品牌价值的变革创新,在客户心中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让品牌在市场生态中脱颖而出。
对于这个观点,从两个常见的误区例子来展开讲讲。
1. 一问:你的核心人群是谁?
我们看到很多品牌将品牌年轻化理解为将一切“年轻人化”,突出品牌和年轻人之间的联系。
但是,品牌的核心用户并不是越年轻越好,人群只是外部商业环境的考量因素之一,盲目年轻化,可能还会损耗品牌原有价值。
Gucci作为百年奢侈品牌,绝对有发言权。
2015年-2020年,是Gucci大力变革的5年,年轻化+数字化的转型带领品牌扭转连续下跌,但5年的重塑期过后,本应进入稳步增长阶段的Gucci,销售额又下跌23%,相比同期其他奢侈品牌,这个跌幅着实有点大了。
追根溯源是因为,19年之后品牌重新部署了潮流驱动的产品战略,追逐涨势良好的年轻市场,尽管成功吸引到了千禧一代的注意力,但也隔绝了品牌的经典价值和核心购买人群,反而市场销量倒退。
5年,可以拥有千禧一代的消费者,5年,也可以让更有购买力的消费者远离。
品牌年轻化,必须从整个品牌角度入手,先考虑在产品或服务之外,品牌对消费者的驱动价值,挖掘增量和存量的平衡点,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品牌长期发展链路。
如国内时尚评论人唐霜所说,“尽管今时今日,设计师品牌和奢侈品牌都必须要面对不断扩大的主流消费者,但品牌还是必须精准锚定第一梯队的客户,即核心消费人群,然后再将这个群体所引领的风潮和品位,推进至更广阔的市场。”
2. 二问,赛道火,品牌就能火吗?
许多品牌认可年轻化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价值,但仍然会走进一种误区:特别是增长已经出现乏力,存量市场已经运营得非常辛苦,想要需要依靠年轻化打开一个新兴的增长市场。
今年9月份,饮料巨头娃哈哈宣布跨界日化行业,推出儿童牙膏、成人牙膏和洗衣凝珠三款产品。今年春节,娃哈哈再次进军白酒行业,宗帅家酒带着娃哈哈的白酒梦再次面世。早在这些跨界之前,娃哈哈就已经推出过娃哈哈哈哈粽,营养快线彩妆盘,跨界狂魔的称号名副其实。
诞生于1987年的娃哈哈其实算是个“中年企业”了,自2013年以782亿元站上营收巅峰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从跨界操作中不难看出,娃哈哈不仅试图抓住新生代消费者,还试图通过入局新行业再造一个娃哈哈,但是他们没有想清楚,品牌年轻化的产生不仅仅是新时代消费群体的代际升级,也源于外部商业环境的变更。一个有潜力的赛道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也是年轻化的动作,但不一定是品牌的根本问题所在。品牌还是要从自身需求出发,一旦决定年轻化,便是企业内部共识的顶层战略设计,而非个人意志。
但娃哈哈有两点做得很对,第一,娃哈哈在变化,对于一个中国第一、全球第五的食品饮料巨头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第二,娃哈哈的产品跨界和营销跨界,都在最大化以往的品牌资产,AD钙奶,营养快线……
品牌年轻化有个重要原则,既需维护品牌的传统,也要继续为品牌创造新的价值。
对GUCCI和娃哈哈来说是如此,对所有想要年轻化的品牌来说也是如此。
年轻化≠小众圈层
玩圈层
可能圈住的就是自己
营销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品牌一说要年轻化,人群圈层里大概率会出现二次元。迎合时尚、热门、流行的圈层元素,许多品牌围绕年轻人的“个性”语境解读年轻化,靠拢年轻人。然而,看似合谋的圈层沟通触点,最后成了一厢情愿。
以为做了“年轻圈层营销”等同于品牌“年轻化”,是许多品牌的解读路径错误。
年轻的概念,本身就可以包容万物。对于许多品牌而言,年轻化就像套圈,以为套住了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就以为占据了关系的“摊位”。“年轻化”显然是更加精准的关系提炼,词语概念的替代,不去考虑圈层人群DNA和品牌的基本素质,导致许多品牌从选圈开始就思考变形,信息和管理效率反而降低。
1. 在小众文化圈层拗造型,一把双刃剑。
嘻哈、电竞、摇滚、户外……面对多元化的青年文化,许多品牌自以为很了解年轻文化的沟通体系,硬拗造型,最后只能惨痛收尾。当嘻哈文化火爆之时,品牌纷纷推出嘻哈歌曲,但嘻哈文化不一定适合品牌本身。
品牌想要以圈层助推品牌年轻化,一定要有长期扎根的觉悟,了解圈层沟通体系,观察受众情绪,深入文化内容,才能获得年轻人的认可。在年轻化概念中,仅获得“认可”还不够,而是要和年轻人玩在一起,这需要更加垂直聚焦,能够以品牌产生圈层情感共鸣。
国产彩妆品牌Girlcult构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曾因小众文化“起高楼”,也因向更大众人群的转型而“塌方”。
Girlcult在一众国货彩妆中十分与众不同,它的品牌哲学是「古灵精怪、离经叛道」,正如名字中「cult」所代表的邪典、异教、狂热崇拜,产品用色十分出挑,故事文本也光怪陆离,因为这种小众甚至有些古怪荒诞的文化和审美,品牌受到特立独行的Z世代的追捧。
后来,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品牌决定走出小众文化圈层,迎合大众审美推出新品,结果却是老粉不满,新客增长也不如预期,品牌调性和定位的转变,让品牌自己陷入困境。
以圈层助推品牌年轻化,有所坚持,就要有所舍弃,而这才是更长时间段的“得”。
2. 流量明星代言,还真不是品牌年轻化。
流量明星是流量的工具,但不一定是年轻化的工具。
一些老品牌希望受到年轻族群的关注,因此找来KOC、KOL甚至流量明星来为品牌代言或者宣传,短时间内能带来年轻粉丝的话题热度和社交关注,但这就像连续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陆续失去观众,品牌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保持一致,才能构建品牌和目标用户稳定的相互关系。
3. 靠渠道贴符号,可能是花大钱吃闷亏。
很多新品牌靠着在小红书种草、在抖音投流获得第一桶金,这也让真正有年轻化诉求的品牌开始颠覆传统营销通路和模式,选择抖音、小红书等数字应用端口打动年轻人。然而,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没有价值沉淀的年轻化无异于借助渠道势头给自己“贴标”。
许多传统企业,在以往市场渠道积累的资源具有较大的惯性,沉重的生意体系很难靠新平台的试水,完成高质量的年轻化翻转。许多年轻的创业企业以“无经验“的后发优势,利用新兴流量平台吸引到年轻人的关注,然而品牌没有文化积淀,运营之路倍感压力是必然,最后只能感慨一句,流量真的越来越贵了。
做品牌年轻化的诀窍就跟恋爱一样,维持情感联系的诀窍就是培养一种经得起考验的归属感,无论是何种关系立足点,保持始终如一的品牌形象,给予信任的承诺,让顾客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品牌的一部分。
年轻化≠网络流行
喜闻乐见的语言
越做品牌越老化
所以我们讨论沟通语言,拆分为两个板块,展开说说。
1. 装模做样的视觉躯壳,一碰就碎
品牌年轻化怎么做?许多品牌都是从新LOGO和IP形象开始的,为年轻人设计的酷感、独特感的新视觉符号,成为品牌年轻化升级的重要方向。
那么,反推一下我们升级视觉语言的逻辑。
视觉语言本身是解决品牌的人群代际+产品代际的沟通工具,当年轻人喜爱的元素叠加在一个符号上,这真的能传递出年轻感吗?年轻是一种激情活跃的状态,品牌的“年轻”本身就不应该被符号化,在没有产品垂直聚焦和品牌价值内核赋能,“年轻化”只会有形无神。
所以,我们常说的做LOGO,做IP,不应该是品牌第一步该想的,当我们还没吃透年轻人的社会潮流和文化大环境,这样的视觉语言是没有力量的。
2. 有热度的梗,不一定有用
我们看到了许多品牌们通过幽默创造、网感语言、造梗玩梗等方式与年轻人打成一片,其中不乏一些出“奇”招的品牌。
“土欲系”的椰树椰汁在最近抖音直播营销中又引起热议。椰树牌椰汁依然保持我行我素,通过让女主播还原初代代言人徐冬冬一战成名的POSE,玩起了官方土味梗,疯狂试探擦边底线。虽然在活动当天热度极高,但是却又让品牌再度背上“低俗”的骂名,流失了存量客户的好感度,得不偿失。
我们总是强调内容表达要有情绪价值,但也会错误地理解成更有创意的表达。年轻表达和创意表达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在原来“奇”上增加了“真”,它在吸引观看体验的同时,也要让客户有真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比如雅诗兰黛选用创始人对女性的发声:“世界上没有丑女人,只有不关心自己和不相信自己有吸引力的女人”,在年轻化的语言体系中,态度比内容更加重要,它不光能够被记住,还应该被认同,持续赋能品牌。
紧跟流行找热点,这种思维框架本身就是老化的。语言体系的进化是不可避免的,想让品牌年轻化变得更加自然,语言价值呈现就应该有深度,才能够自带话题流量,被市场反复消费。
写在最后
“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在年轻。”
年轻化≠年轻人化
年轻化≠小众圈层
年轻化≠网络流行
一些品牌喜欢把年轻化比作品牌休眠状态的苏醒,但我们更喜欢把它比作一种紧随时代的进步。当外部环境的整体变化,没有行动的品牌就会丧失情感联系和所谓的“年轻感”,与客户联系断层。
当然,我们也谈论了另一种视角,随着时间推进,品牌价值也会沉淀,年轻化和传统价值之间必然有得与失,这种价值取舍也提醒了我们,品牌年轻化是系统性的战略思考,也需要审时度势,谨小慎微,而不是盲目谄媚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