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解析 | 万店逼“疯”连锁咖啡,规模竞争之外品牌增长新思路
作者: 广告人网
发布时间:2023-11-06
15908 146

GrowthResearch | 消费增长研究院

万店,似乎是当前线下餐饮和零售品牌迈向新里程的普遍模式。咖啡作为跑得最快的赛道之一,随着消费复苏,也纷纷喊出了自己的万店口号。

2023年6月5日,瑞幸的第一万家门店在厦门中山路店正式营业,拉开了中国连锁咖啡「万店时代」的序幕。

万店并不是数字狂欢,反而是资本狂热倾注下企业跑马圈地的分水岭。

万店规模进阶,是对产品力、品牌力、供应链和门店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综合考验。在消费增长研究院看来,连锁咖啡品牌布局「万店」之前,需要想清楚两个问题:万店是否是每一个连锁咖啡品牌的“终局”?在不具备万店能力前提下,连锁咖啡品牌有无其他的增长方式?

带着这个思考,我们对中国咖啡市场做了一些线索整理和趋势洞察,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层面:

1. 中国咖啡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变化背后是否有长期不变的规律?

3. 对于连锁咖啡品牌来说,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

4. 如何利用变化,实现新增长?

中国咖啡市场进入全民化阶段

什么是全民化阶段?

从供应端来看,目前,中国咖啡相关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8万家,其中2022年新增企业数量3.55万家,2023年Q1新增1.17万家,赛道仍在加速拥挤。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现制咖啡市场规模2022年已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91亿元,并以30%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

反映到需求端,能够看到,咖啡消费习惯在中国市场已经日渐成熟。2023年4月CBNData发起的一项关于咖啡饮用人群的研究报告显示,25%的咖啡消费者平均每天最起码饮用一杯咖啡,饮咖习惯已经养成。同时,饮用咖啡的需求动机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提神醒脑的功能性消费逐步向精神愉悦、拥抱文化方向转变,全时段咖啡消费正在形成。

除供需两端高速增长之外,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也是咖啡迈向全民化阶段的重要助力。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咖啡赛道共有16起投融资事件,进一步观察资本流向可以发现资本热度主要集中在「极致效率」和「极致体验」两大维度。这也就意味着,处于中间地带的企业将会面临更大挑战。要么,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拓店效率和门店坪效;要么在咖啡细分体验上,做足功夫,围绕产地、场景、风味和文化生活方式上,做更多的创新。

总体来说,企业、用户、资本视角下的中国咖啡市场,都在讲更大、更多、更丰富的故事。

注脚写成篇章,番外诞生主角,中国咖啡市场在人群、模式、场景的延伸演进下,正式进入到全民化发展阶段。赛道玩家更加拥挤,竞争更加充分,品牌与产品趋于同质化,冲刺赛与淘汰赛同期进行,谁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仍是未知。

因此我们说,咖啡企业面临的不是开店数量的竞速赛,而是综合能力的持久战。

关系升级,全民化阶段的新驱动

目前,大多数咖啡企业思考的还是,如何引导消费者完成这一次/下一次消费,尚未具备消费者生命周期价值的观察视角。

虽然消费者与线下门店发生的互动是单次计算的,但与品牌的关系应当是长久的。如果不能在单次购买中完成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品牌对消费者关系的积累,从长期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次「无效互动」。

进入全民化阶段,咖啡企业需要在规模之外,寻找新的增长方式。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升级」。

部分品牌已经尝试进行新型关系模式的探索。比如,从买即走的「速食关系」,向全面浸入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陪伴关系」转变,大体上有两种升级思路:

| 第一种:第三空间场景延展,提升「陪伴时长」

表现为在门店的「第三空间」属性上持续加码,通过产品与服务业态延伸,给予用户更多可逛性、打卡性,获得更长的用户停留时间,提升「体验坪效」,实现增长。

M Stand推出「咖啡+潮流服饰周边」集合店,Blue Bottle在中国推出简餐+酒覆盖全时段餐饮,都是空间场景下提升品牌关系的模式探索。

 

 △ 图片来源:BlueBottleCoffee小红书

另外还有2021年创立的「山池」,将自己定位为一个集咖啡、休闲与户外零售的生活方式品牌,通过社群模式将门店打造成「山系文化」的载体,打破都市户外的边界。

 

 △ 图片来源:山池SAANCI小红书

概括来说,第三空间场景延伸大多是「城市目的地」的打法,通过复合业态经营和创新的产品组货模式,来丰富品牌门店所能够承载、交付的体验。

| 第二种:第四空间渗透入侵,增加「陪伴粘性」

近几年,代表消费者日常生活的「第四空间」被反复提及。部分咖啡品牌也开始为我所用,通过长尾产品、内容、社群等方式,主动抢占消费者的生活空间与时间,打造生活方式。

一方面,我们留意到很多精品咖啡品牌开始陆续推出携带方便、饮用方式灵活的即饮产品或零售产品,在消费者居家、户外、出行等场景进行品牌渗透;另一方面,「一杯咖啡的时间」被赋予了更多内涵,以「时间容器」的方式,把品牌所倡导的观念、吸附的人群投入进去,为消费者提供丰富、有趣的内容服务,比如三顿半的播客内容「隐藏世界」。

 

 △ 三顿半的播客合集界面

无论是第三空间的场景延伸,还是第四空间的侵入渗透,本质上,都是讲述「生活方式」的故事。而生活方式品牌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突破商业空间的局限性,投入消费者日常生活场域中去,进行品牌连接与文化价值输出。

品牌关系的构建意义,正是如此。凡事锚定长期主义的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短期增长数据图表抽身开来,去思考,我们的品牌,要与谁建立长期、紧密的关系?如何提升关系质量,为品牌带来高质量的增长?

聚焦目标TA,打造品牌关系

首先,我们回到原始的供需关系罗盘上来看一看。

1983年,雀巢咖啡带着「味道好极了」的广告语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中国贸易中心开设内地第一家门店。彼时的咖啡是西方的文化符号,是都市商务精英的专属。

40年过去,中国的饮咖人群的组成已经大大丰富。从饮咖需求和饮咖习惯的维度上来看,中国的咖啡消费者已经有了自己的族群和圈层。

人人饮咖,但人与人饮的可不是同样的咖。

《2022中国咖啡行业品牌体验白皮书》中,根据消费特征,把咖啡消费人群划分为四类,代表着行业未来的增量方向。TA们在为品牌带来商业价值的同时,品牌也需要对需求予以回应。而咖啡市场的增长机会,就在这些差异化的消费驱动间。

| 成瘾提神续命咖

对于他们来说,咖啡因是保持职场能量的工具。他们需要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的咖啡,便捷、价格合理、口味不会出错即可,是纯粹对功能性的需求。

办公室咖啡文化也助推了他们的咖啡因依赖情结,用一杯咖啡开启工作日,或者是开启同事间的职场八卦break time,让他们成为了最稳定、高频的咖啡消费者。

相较于门店装潢与设计感,他们对咖啡门店的环境敏感度较低,更为关心出品速度、门店距离,是否能即买即走。

| 不求甚解玩味咖

这是一群无法拒绝新产品、新口味的消费者。咖啡不同风味背后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他们不甚在意,第一时间晒单上市新品是他们喝咖啡的源动力。

对于新鲜事物抱有最极大好感的他们,是最庞大的新流量来源。他们乐于分享,喝到好喝的新品愿意主动昭告天下,咖啡是他们的社交分享货币。

年轻活泼的品牌调性、时髦设计感的品牌风格、丰富多元的咖啡风味都是受到这类咖啡消费者青睐的因素。

| 氛围至上体验咖

要知道,为咖啡生活方式买单的人群,他们喝的不是咖啡,是生活的品位。

咖啡店作为城市第三空间,是他们彰显品味的场所,而咖啡是他们展示生活格调和状态的最好道具。咖啡消费附加带来的体验与精神满足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愿意为空间审美、格调联名、颜值周边、品质调性买单。

能够收服这类消费者芳心的企业,将获得一批高粘性高影响力的拥护者。他们与「被选中」的品牌互为标榜,相互代言。

| 深究品鉴技术咖

咖啡消费者中的「技术宅」,是设备控、豆质控与比例控。

作为咖啡品鉴的发烧友,对咖啡豆的产地、处理手法、风味,以及研磨方式、冲泡手法了如指掌,但不一定愿意与「普通」咖啡消费者娓娓道来。站在饮咖鄙视链的最高端,他们看到不专业的咖啡师甚至想自己上手指导。无法停止钻研咖啡,家中一定有自己的咖啡机,为家人制作一杯咖啡是生活的基本仪式感。

他们不会为新品调味咖啡买单,但是会抢定专业咖啡品鉴活动的名额;可能会因为好奇来上一杯低价咖啡,但是会忍不住问店员:你这是哪里的豆子。

他们一定是咖啡行业life time value最高的人群,但是他们只会为自己认可的「专业伙伴」买单。

显而易见,同样的一杯咖啡,满足不了所有的咖啡消费者们。企业也不能以同样的内容和价值,同时与广泛、多元的咖啡消费群体进行沟通。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代表着他们解读出了不同的版本,也意味着,受众本身想要看到的就是不同的故事。

企业想要构建「品牌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定义好自己的核心人群,满足匹配他们对于咖啡的价值需求。给对的人讲对的故事,而不是跟所有人讲同一个故事。

明确关系类型,构建生活方式

咖啡的故事的另一个名称叫做咖啡生活方式。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是企业通过咖啡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终极目标。

品牌由于定位不同,填补消费者生活关系空缺的思路也有所差异。

| 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品牌就像是你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

以MANNER为例。为了落实「让咖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价值理念,MANNER选择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将店铺开到消费者「生活发生」的场景中去。既可以入驻白领群体密集的写字楼区域,也可以延伸到没有咖啡馆,但有「生活发生」的地方。比如,开在了松花湖滑雪场的山顶,开进了阳朔的山水,开到了乌镇和阿那亚戏剧节。

 

 △ 图片来源:MANNER官方微博

除了物理和地理意义上的「做邻居」,MANNER也从相处模式上打造了一种亲近友好的邻里氛围。

MANNER「挤」入消费者生活的另一个方式是「打咖啡」。只要消费者携带非一次性杯子来到门店购买咖啡,都可以减免5元。这样的行为倡议,让很多喝咖啡的小伙伴,在楼下就有更近的其它品牌门店、外卖咖啡也有诸多品牌选择的情况下,依然乐意自己拿着杯子过条马路再步行100米去拜访MANNER的门店。这种关系,就像是去日常关照的邻居家坐一坐,聊一聊生活的近况。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让MANNER完全地走入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并通过「打咖啡」的环保倡议,与消费者之间构建了一种互相照拂的生活方式。这种「邻里关系」,不是对门儿一年打不上两个照面的新租户,而是日日关照、时常走动的都市好邻居。

| 玩友关系

这类品牌像是那种总有新想法的,能够带着你玩儿的好朋友。最新的、最火的、最有趣的流行趋势,TA全知道。和TA玩,就能让你跻身潮流人士行列。

将自己定位为创意咖啡的SeeSaw就有点这个意思。为消费者提供「a cup of good idea」的他们,希望每一杯创意咖啡,都能够提供灌溉生活的好想法。

 

 △ 图片来源:SeeSawCoffee官方微博

如果稍加留意SeeSaw联名的对象,就可以发现,从Patagonia、LINE FRIENDS到千层雪,SeeSaw总是和「最潮的人」玩儿在一起。无花果、荔枝、薄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加不进咖啡里的。总有新脑洞能够丰富你的生活。

| 社交关系

每个人的社交媒体关注列表里都有一类账号:如果我可以,我也想过TA这样的生活。

理论来说,如果一个品牌的每一家店铺都设计的完全不一样,多少会稀释人们对品牌的印象识别。偏偏M Stand就是要这样做,不仅如此,还不断强调和输出自己的「店铺设计感」,使这一概念与品牌形成了强势关联。于是M Stand的门店本身就成为了打卡地、城市坐标一样的存在,在社交媒体时代抢夺了用户的发布键盘。

 

 △ 图片来源:MStand官方微博

| 拥护关系

我们或许会认为技术咖是最难搞定的一类消费者。但其实,他们有着最为明确的喜好:他们总会臣服于比自己更专业更权威的事物。

Peet's作为行业里唯一一个能说自己是咖啡祖师爷的品牌,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不断强调自己的「专业」属性。比如在种植端,为咖啡豆种植生产全流程建立标准;烘焙上,反对商业化流水线操作,坚持烘焙师小批量处理;选购环节,通过方式/经验/口味偏好/咖啡因需求/消费需求五个步骤的消费决策流程化,给到选购建议。

用实际动作践行「咖啡至上」理念,让消费者感受到Peet’s的挑剔严谨,明确交付与消费者的品质保证。以毋庸置疑的mentor的身份角色,引领消费者的咖啡体验。

以上的4类关系,只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个别案例。

邻里关系,显然是更为理想化的关系模式,但是需要品牌有较高的拓店能力;玩伴关系和社交关系,具备爆款属性和流量基因,但对品牌的持续创新能力,是巨大的挑战,如何从红极一时到持续走红,是品牌迈向下一个增长极的重要关卡;而拥护关系,看似孤岛,不及邻里关系亲近日常,但背后却有一股非常重要的排他力量,品牌坚实的拥趸,大多在这一关系维度中产生并得以延续,一旦建立,将会为品牌带来更加持久的长期价值。

对于咖啡品牌来说,需要基于自身的初心与能力优势,适配不同的关系类型,打造品牌专属的咖啡生活方式。

赛道点评:

万店模式显然不适合所有的连锁咖啡品牌,连锁咖啡品牌也并不一定非要挤进以上的4类关系。模式之间互有利弊,但基于人群聚焦、关系打造的增长思路横纵贯通。

咖啡全民化时代,连锁咖啡共同的终极目标,不是建立万店规模,而是始终与消费者保持良性互动的品牌关系,成为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

- End -

15908
赛道解析 | 万店逼“疯”连锁咖啡,规模竞争之外品牌增长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