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奖2023秋季征集大赛
全场大奖获得者团队:
段凯钰、金校通、张恒瑜、廖泽辉
指导教师:唐婉璐
Question 01
为什么选择这个命题创作?
创意的出发点和灵感是什么?
京万红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品牌。通过本次秋季征集大赛,我们发现许多年轻群体只知晓京万红烫伤膏,而对它本身的品牌文化不甚了解,我们想要提升京万红在年轻群体中的品牌形象,所以选择这个品牌进行创作。
2014年,《京万红制作组方与技艺》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录,所以我们从“非遗”的这个特点作为创意的出发点,让“非遗”与“非遗”结合。
我们在研究京万红的品牌策略单和用户画像后,认为京万红参加本次学院奖秋季征集大赛,是为了能让这个品牌在年轻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更高的品牌形象。
现在的广告大都直白地介绍产品功效,看多了未免令人觉得枯燥。我们采用纪录片式广告,让京万红烫伤膏这款产品不直接在本作品中出现,而是出现它的作用对象——手,这样处理让整支广告既传播了品牌文化中的“非遗经典”,又能向观众暗示这款产品的功效。
Question 02
创作过程中,
有哪些难忘的故事或环节?
在三穗县拍摄过程中,我们对三穗竹编非遗传承人杨老进行采访时,她的字字句句都源于她的真实经历,尤其当她说到,“原来我也可以守护我的小家,也可以守护我的兄弟姐妹”后,更是令我哽咽。
作为作品后期创作者,在剪辑视频的过程中最难忘的莫过于一遍遍聆听拍摄对象杨老师发自肺腑的真心感悟。从一开始的平淡聆听,到一遍遍情绪随她的话语而起伏,再到最后用镜头衔接起整部纪录片,这一整个过程和体验对于我而言都是奇妙难忘的。
Question 03
在进行创作时,
指导老师对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从视频的整个制作再到参与全场大奖pk赛的全程,指导老师唐婉璐老师都给我们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在拍摄以及剪辑方面的经验其实相对较少,是唐老师一步一步指导我们,在剪辑上给出了相当多且重要的意见。从视频节奏、画面展示、情绪传递等方面都做出了指导,并且为每一版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因此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作品呈现。
在提案方面,唐老师也全程陪着我们一遍遍练习,在我们焦虑时给予我们安慰和鼓励。如果没有唐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教导,就没有我们如今的成果。
Question 04
得知入围全场大奖pk赛后,
做了哪些准备?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首先感觉到了意外和惊喜,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入围全场大奖就意味着从众多作品中突出重围,得到了相当的认可,我们从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机会。
同时也有些紧张,因为创作作品和站在台上将创作时的所思所想生动地分享给别人,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我们十分珍惜这次全场大奖PK赛的机会,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品牌解读,抓紧时间进行了提案PPT的制作以及文案的撰写,与指导老师进行多次沟通,对提案内容进行一遍遍的优化与完善,最终才有了在舞台上呈现的结果。
这次的经历对我们来说有太多的“第一次”了——第一次拍影视广告、第一次演讲、第一次在演播厅里领奖……这次的经历会让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成长为一个更加勇敢的人,因为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我们才能有机会得到认可与鼓励。
经过这次的全场大奖pk,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创意碰撞后火花的璀璨,同时也是我们自身进步的里程碑,能够让我们继续保持这份热爱,勇攀创意之巅!
Question 05
选择了京万红命题获得大奖后,
对品牌的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
非常感谢京万红命题企业方对我们这个作品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要感谢学院奖各位评委老师对我们的肯定。
其实我们和许多相似年龄段的同学们一样,起初对京万红的了解也仅仅是烫伤膏,但随着创作的深入和后续提案的准备,才了解到原来京万红是一个拥有千年传承历史的品牌,我认为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知晓中国传统医药文化。
Question 06
有什么参赛经验或者心里话
想分享给以后参赛的学弟学妹们吗?
如果大家有什么创作想法那就去实现,不要担心出错。
多用自己的思考和平时的积累来引导创作,不要在创作之前就以“往届获奖作品”或“评委喜欢的XX”这样的标签和固化思维来影响自己创作。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更有趣的创意和更精细的手法创作广告,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把中国广告行业推向新的高度。
Question 07
有什么话想对学院奖说吗?
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学院奖,让来自全国各地五彩缤纷的创意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 命题企业点评 ·
京万红是第一年参加学院奖,收获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对我们企业方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宝藏,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惊喜的是我们发现了同学们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热情。
《匠心“手”护》这个作品是最让我们震撼和感动的,从内容排布来讲它很平实,用温暖的镜头语言和平实的采访纪实方式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地守护这种工艺、守护自己的家人,这也和京万红有着不谋而合的调性。
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个作品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走近非遗、了解非遗、认同民族文化的机会。
真实是最有生命力的,很高兴能够见证这个优秀作品在全场大奖pk赛舞台的呈现。
点击视频,回顾提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