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过去的十年,营销技术突飞猛进,所谓精准、互动、种草、粉丝、闭环、私域、控频、反作弊、DSP、RTB等等,很多新名词诞生,营销在“术”的层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没有了“道”的引领,“术”就无处安放。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营销技术更多更复杂了,营销人却越来越内卷,越来越困惑了。
我认为,当今的营销行业有三个较大的迷失:
第一,流量满了,品牌弱了。
BrandZ研究显示,过去一年,全球百大品牌的品牌价值下降了19%,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90%的CMO迫于业绩的短期ROI考核将70%到80%的预算投入流量效果广告,导致品牌建设缩水。其实当品牌越来越弱的时候,市场也会变得越来越卷。流量效果广告本质上是一种用户租赁,而且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而品牌广告是一种用户投资,品牌即是流量,当品牌价值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后,稳固的品牌认知就能够带来持续的、免费的流量。
第二,内容碎了,认知浅了。
我们都在做内容,都在种草,但是内容却越来越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越来越浅。94%的CEO认为主要工作是千人千面的数字化营销,生产出了海量的碎片化的内容,而消费者却很难对品牌的核心价值产生认知与记忆。凯度调查显示,每个人平均只能记住2个互联网广告,内容多了的直接结果是别人更加记不住你,看不清你。
第三,触点多了,关注少了。
昔日的标王为什么价值高,因为触点少,强记忆。全球电视监测与研究机构TVISION与全球眼球跟踪机构LUMEN的数据显示,网页广告只有10%左右实际被看到,平均被关注不到2秒。碎片化时代,媒体的触达远远不够,触点太多、渠道太多的结果就是被遗忘得更快,营销人更加艰难。
所以,我们的营销效率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内卷到底怎么卷,为什么我们要反对卷?我有几点思考,提出“品牌反内卷七不原则”:
(1)不要再抓红利了;
(2)不要再做加法了;
(3)不要再向领导品牌学习了;
(4)不要再讲产品了;
(5)不要再找消费者了;
(6)不要再想出奇制胜了;
(7)不要再专注种草了。
第一点, 不要再抓红利了。
网红易,长红难。流量红利、渠道红利已经见顶,真正坚持品牌投入的公司才能穿越周期。流量很重要,但流量不是生意增长的根本。既要流量还要留心,算法再怎么算也算不过人心,一个品牌懂得人心才是生意增长的根本。
凯度曾做过一个投资营销回报率分析,发现真正健康的企业,其70%的销量来自于品牌指名购买,30%的销量来自于短期促销和流量转化。这样的公司才是真正有利润的公司。
第二点, 不要再做加法了。
在营销中,要把有限的精力聚焦再聚焦;扩产品、扩品类不一定能扩利润,必须成为消费者的心智首选,所以一定要聚焦核心单品、核心资产和消费者行为改变。
品牌突围不是做加法,不是做肥胖式增长,而是在每个行业做成首选,要么成为某个品类的首选,要么成为某个功能特性的首选,要么成为某个人群的首选,或者成为某个场景的首选。每个领域,成为首选才是真正高利润的发展。
第三点, 不要再向领导品牌学习了。
很多人认为,竞争就是把品质做得更好,或者价格做得更低。这个概念大概率是错误的。大概率,市场领导者是这个品类的开创者,后来者做得更好,依旧被消费者认为是跟风者。
飞鹤在过去五六年中,份额从第七位跑到了第一位,它的方法就是“相反走”:国际品牌都在打专业和安全,飞鹤提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在众多品牌走线上化时,飞鹤深耕线下母婴店;大量品牌在做精准种草、精准分发,飞鹤继续选择中心化媒体进行引爆。结果证明,跟着竞争对手走,跟着老大走,不如相反走。
第四点, 不要再讲产品了。
现在,中国不缺优质产品和优质供应链,缺的是购买的欲望。人们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解决的场景问题,以及场景中激发的情感和生活意义。
妙可蓝多崛起的过程中,第一年品牌打响后,知名度大幅扩散,但是消费者还是没有吃奶酪的习惯,所以妙可蓝多推出一个广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妈妈,每天都要给孩子们准备妙可蓝多奶酪棒,放学回家来一根,运动补充来一根,快乐分享来一根。场景的触发,创造了需求,很快打开了市场。
第五点, 不要再找消费者了。
我们每天在讲触达,但触达等于看见吗?看见等于有效吗?多次看见后能改变行为吗?
研究显示,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手机端的广告大概只有10%能被真正看到;而在被看到的10%里面,消费者真正停留的时间大概在1.7秒。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信息来得越来越多,遗忘反而越来越快。凯度数据显示,今天中国城市消费者当中,接触最多的广告是互联网广告,到达率最高,其次是电梯广告,第三是电视广告。
高频次很重要,如果只是偶尔路过几次不会被记得。新信息、新场景、新品牌,大概需要接触多少次才能被记住呢?9~16次。我认为,品牌需要击穿心智,才能引发消费者购买行为,否则只是路过,即使知道也很难发生所谓消费行为。
第六点, 不要再想出奇制胜了。
传播大致有三个方法:第一,创造社会重大事件,比如瑞幸的酱香拿铁;第二,参与社会重大娱乐节目,比如加多宝加入《中国好声音》,伊利加入《爸爸去哪儿》,安慕希加入《跑男》;第三,融入消费者最核心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场景,人总要回家,总要上班。
但是,现在创造一个社会话题难度很高,而电视、追剧、综艺这传播的“三板斧”也越来越失灵,充满了不确定。所以,品牌要用确定的媒体传播逻辑去打不确定的传播环境:无论怎么变化,线上如何做内容、如何做话题,线下如何在消费者核心生活空间引爆,这两者一定是最确定的方式。
最后一点,不要再专注种草了。
电视时代,大家都是通过中心化媒体去引爆。现在变成了精准分发和精准种草,尤其是个性化种草,每个人都说出不同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但是,这种情况之下,统一的心智却很难留下;在碎片化的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品牌很容易被淹没。
相对于交易端需要精准,品牌端需要的是规模化精准,要破圈形成消费者共识。品牌要种草,更要种树,必须把品牌核心内容、中心思想,曝光到令人耳熟能详,打入消费者心智。
人口增长的红利已经结束,但人心的红利正在展开;流量的正在结束,但品牌崛起的红利正在展开。2024年品牌营销如何反内卷,要流量,更应要留心;要种草,更应要种树;要触达,更应要触动。品牌是商业世界中最大的马太效应,让我们相信品牌的力量,享受时间的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