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营销有七宗罪,是时候反思了。
它是个好东西但物极必反。现在是越精准越内卷、越精准越不赚钱、越精准越没品牌、越精准越做不大。
第一罪,精准,制造内卷
上次我去听提案,几家乙方过来讲的几乎一模一样,同样的洞察,同样的内容,我都怀疑是来围标的。我问他们,除了某音某书还能有点新花样么?他们反问我,不做这个那做啥?
今天的甲方乙方那是一点想象力没有,所谓的精准营销,无非是学了互联网广告平台们发明的策略,什么5A人群反漏斗模型,最后都指向同一个套路,锁定同一批用户,到同一个关键字下面去怼竞价,然后平台通过“猜你喜欢”引导大家玩价格战。你不卷,谁卷呢?
第二罪,精准,反倒不赚钱
精准营销的初衷是提高ROI,但现在已经是错觉,真相是ROI永远给你卡脖子。
沃尔玛的供应商只有2个点的利润,为什么?因为所有成本人都给你算好了,今天互联网平台就是沃尔玛,品牌都是血汗工厂,超过2%的利润都是平台的“善良”。头部吃肉,腰部喝汤,其他吃翔,不用多说懂得都懂。
那你要问了,平台不是有那么多案例么?我也是做了自媒体才知道一个词“包案例”。行了,这个话题不能再往下说了。
第三罪,精准,做不出品牌
某音温博士一年几十亿,估计你听都没听说过,都是拿同一个人群反复薅,非目标人群认知是零,它也加剧了品牌白牌化。
理肤泉去年因为主打“10秒,速灭火快褪红”翻车,为啥?你要给人种草就得承诺效果,这和你一贯的理性传播是相悖的。温博士可以随便吹牛,你理肤泉就不行,这种的就是毒草。
为什么某书郑州帮、某音厦门帮厉害,因为信口开河无所谓,种草是一个品牌和白牌之间的不对等竞争,All in 这东西?我觉得都被搞得魔怔了。
第四罪,精准,做不大
精准也可能是画地为牢。精准营销规模困境的例子比比皆是,某书可以帮你完成从0-0.1,某音可以完成0-10,但是遇到机会,能不能把动能转化成势能?
蕉下,防晒的心智定位,是否可以在当年最有子弹的时候打实,签下顶流拍了条不错的片子,又怎么样呢?这家过度务实的深圳公司始终没有惊险一跃的勇气,到今天依然呆在自己的舒适区打打品。
某音,跑出来好几个十亿量级的母婴护肤品牌,什么戴可斯、贝德美,继续打品基本到天花板了。但是兔头妈妈过年这波哪吒+分众,势能起来了。袋鼠妈妈也一样,打青少年护肤第一品牌,我一开始也不看好,但是据说今年要破25亿。还有一个海龟爸爸,你们看吧,这两派结局会完全不一样。
第五罪,精准,反而失去了一种重要的能力
当年我在上美,老板问我短剧能不能投,我说不知道,因为没干过。后来他自己拍板,然后韩束彻底破圈,短剧相比精准的种草,它是个大众传播。
韩束敢做,因为他有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认知,电视剧,综艺,都干过,抢完短剧之后转场又去打分众。当年珀莱雅红宝石3.0干大促,也是种草打透再加梯媒,线上线下双拉满。据说今年谷雨也要这么干。
你看,就算是最依赖精准营销的化妆品,也离不开大众传播。
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品牌不是不想做,而是根本不会做,这不是靠谁钱多,有很多技巧,但是我感觉快失传了。
今天的95后都是搞种草学投流的,所谓的整合营销只是这边搞一点、那边搞一点拼起来,给你把人群切几十份,看上去倍儿专业,这套东西理论上可行,实操起来有点...,而且“千人千面”根本不能替代大众传播带来的集体记忆。
第六罪,消失的创意
现在不需要创意,只需要爆款模版,所以都转AI去了。
有意思的是,对效果和创意的认知几乎成了两代品牌人的分水岭:你不就是只会种草搞直播么!你不就是只会撒钱么!
我觉得,前者看人群洞察,找区别;后者看人性理解,求公约数。
你说AI时代哪个门槛更高更稀缺?反正创意人才减少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第七罪,就是失去冒险精神
这个最致命。
我刚才说,精准营销给你一个错觉,就是有确定性、好算账,所以今天所有品牌自上而下,没确定性的动作一概不做,宁愿模仿竞品也不敢冒险创新。
我很遗憾入行晚了,但是在前辈们的口中,以前ROI确实算不清楚,也有很多问题,但却是一个广告百花齐放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时代,是一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
如今缺矫枉过正,本来想“降低风险”,却陷入了“集体平庸”这个更大的风险。
当年精准营销刚出现的时候是进步的,模糊变清晰了,创业变简单了。小几千万的生意用某书种种草挺好,某音上做一个小目标也不难。
所以这七宗罪不是说给小而美听的,也不是说给巨头听的,他们从来就没离开过大众传播,而是说给那些困在某音某书八角笼里,苦苦挣扎的不上不下的人听的。没有惊险一跃,那就甘作肥料。
我们都高估了精准的效果,低估了共识的作用。我以前也经常吐槽那些一句广告语打天下的老艺术家们,具体我就不说是谁了。但现在,我认可他们在某一个阶段的价值。
凯度说现在的品牌传播应该是一抖一书一分众,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也基本反映了精准营销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千人千面和定调重复都有必要。
所以放下对精准的执念,也许才能跳出七宗罪的诅咒。
今天这篇,其实也算是我对自己过去认知的反思。各位有不同的观点,欢迎评论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