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25年7月31日—8月1日,备受瞩目的学院奖2025春季征集大赛成果发布仪式将在创未来·Y2Y品牌年轻节2025上正式举行,标志着历时数月的创意盛宴即将迎来高潮时刻。
评鉴专家合影
作为成果发布的前期关键环节——学院奖2025春专家评鉴会,已于6月19日至23日在天津泛太平洋大酒店成功举办。这场汇聚了广告传播、品牌创意、数字营销行业领袖与资深专家的盛会,不仅是对学生作品的严格把关,更是一场关于创意本质、人才培养与行业未来的深度对话。
百余位重量级专家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与丰富的实战经验,围绕创意人才培养路径、行业发展趋势走向等核心议题,分享了诸多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真知灼见。其中,杨先顺、沈虹、曾光、邬盛根、郭肖华等五位学院奖资深评鉴专家,以二十余载与学院奖同行的深厚感悟,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专业见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眼中的学院奖!
杨先顺:知行合一 培育广告英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教育之道在于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学院奖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展示平台,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能展现专业水平,更能通过与高手同场竞技,在全力以赴中获得自身成长。盼赛事未来在帮助学生就业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深化产学研交融,推动广告教育与行业共发展。
沈虹:辛苦并快乐着
北京大学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导
每年学院奖的评审,就是一个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遇见年轻人不一样的创意思想,就像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遇见异域文化时的惊喜、兴奋又好奇,为什么如此鲜活的想法能够产出!
也常常纠结于策略单要求与年轻创意的矛盾,不同评委的经验碰撞、甚至孩子般的争吵之后,获得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结果的安心。
对于年轻人的作品,我作为评审,永远多一分敬畏,少一分怀疑;多一份扶持鼓励,少一份挑剔固执。期待今年的辛苦并快乐着的高峰体验时刻!
曾光:坚守专业初心 共育传媒未来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作为本届学院奖的评委,我深感荣幸与责任并重。评审过程中,同学们的作品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与创新的表达形式,让我看到了新时代新闻传播专业的潜力与担当。
新闻与传播领域正经历深刻的变革,但“内容为本、真实为魂”的初心始终未变。学院奖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交流与成长的契机,愿我们共同践行传播使命,为构建优质的传媒生态贡献力量。未来属于有思想、有温度的创作者,期待与大家携手同行!
邬盛根:创意星球 闪耀金光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广告系主任
黄山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黄山学院特聘教授
回首二十余载评审历程,我见证了学院奖,见证了一代代青年学子的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回头看!在创意星球上,我们踏出了一道道闪耀金光。
郭肖华:人本关怀 善意表达
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原院长
能被多年邀请担任学院奖专业评审,是对我个人创意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成绩的肯定与激赏。
作为学界代表,我们除了坚守评审规则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延续性外,更强调创意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也不是廉价感官刺激的沉溺,而是基于人本关怀的消费洞察,是社会议题的积极参与,是抵御庸常冷漠的温度,是同侪平视的感同身受,是推己及人的善意表达。
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你可以阅历浅,但一定要思考深;你可以技术不精,但不可以感情不浓;你可以有无聊的日常,但不可以有无趣的创意。
结语:
学院奖2025春专家评鉴会已圆满落幕,其留下对创意人才培养的深层思考与行业未来的美好展望,多位评审专家的见解共同勾勒出广告创意教育的多维图景。
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下,中国广告创意产业正处新起点。学院奖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的重要平台,将持续发挥独特价值,培养兼具艺术情怀与商业思维、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创意人才。
创意求索之旅,仿佛陶渊明笔下“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桃源小径。今天,当无数青年在各自狭窄的甬道中前行,学院奖愿为守护创作本真的星火而存在,始终以公正评审和多元平台,共执火把,照亮前路,见证每一位青年创意人一步步走出,于天光乍破处,振翅飞向无垠的创意苍穹。
策划:郭兴医
作者:许天
配图:李铭辰
校对:许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