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培养:学院奖与 200 + 企业项目的进阶
作者: 李铭辰
发布时间:2025-08-05
18459 163
在创意产业快速迭代与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告人文化集团创新构建 “学院奖赛事孵化 + 200 + 企业项目淬炼” 的双轨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以梯度化能力培育为核心,通过赛事与实战的协同联动,形成 “创意激发 — 技能锻造 — 职业适配” 的完整链路,为高校青年创意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咬合。
一、学院奖:创意潜能的激发与选拔平台
学院奖作为集团核心赛事 IP,以 “命题创新、跨界融合” 为特色,汇聚多领域品牌命题资源,构建覆盖品牌传播、数字营销、内容创作等方向的创意竞技体系。赛事通过 “企业命题 — 高校创作 — 行业评审” 的机制,将产业前沿需求转化为创意训练课题,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在限定场景中锻炼洞察能力与创新表达。
对高校而言,学院奖的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教学的延伸载体,赛事命题可直接融入课程设计,通过 “以赛促教” 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接轨;二是搭建跨校交流平台,学生作品经行业专家点评后,形成可量化的创意评估报告,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三是通过赛事认证体系,优秀作品可纳入学生职业发展档案,成为创意能力的权威证明,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200 + 企业项目:职业能力的深度淬炼场
集团联动 200 + 覆盖全产业链的企业资源,构建 “真实项目拆解 — 模块化教学转化 — 全流程实战参与” 的培育体系。企业项目以 “真题真做” 为原则,将品牌全案策划、市场 campaign 执行等商业任务拆解为适配高校教学的实训模块,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从策略制定到效果评估的完整链路。
这种实战模式为高校解决三大痛点:其一,弥补实践资源不足,通过 “校中厂”“项目工坊” 等形式,将企业生产线转化为教学场景,学生可接触行业主流工具与方法论;其二,推动 “双师型” 教学落地,企业实战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将项目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指导能力;其三,建立能力与岗位的映射关系,项目成果直接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帮助学生提前完成从 “校园人” 到 “职场人” 的角色转换。
三、双轨协同:从创意到职业的进阶逻辑
学院奖与企业项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 “基础训练 — 进阶提升 — 价值转化” 的梯度培育闭环。学院奖作为入门级实践,侧重激发创意潜能与基础能力测评,为学生筛选适配的发展方向;200 + 企业项目则作为进阶场,针对赛事中涌现的优秀创意进行商业化打磨,实现从 “概念构想” 到 “市场落地” 的跨越。
这种协同模式为高校带来多维价值:在培养路径上,形成 “创意启蒙 — 专项训练 — 综合应用” 的递进式体系,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在资源整合上,高校可通过集团平台共享企业项目库与赛事资源,动态调整课程模块,避免教学内容滞后;在质量评估上,双轨数据联动形成 “创意指数 — 职业能力矩阵”,为高校提供人才培养质量的立体化评估模型。
四、长效赋能:高校学科建设的助推器
双轨培养模式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持:一是助力专业内涵升级,通过赛事与项目反馈的产业数据,高校可优化专业方向设置,强化数字创意、整合营销等新兴领域的课程布局;二是促进科研与实践融合,教师可依托企业项目开展应用研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 “教研相长”;三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校通过参与双轨体系,可承接企业创意外包项目,形成 “教学 — 实践 — 服务” 的良性循环。
集团通过发布《双轨培养实施指南》,将成熟经验转化为标准化工具包,包括课程融合方案、评估指标体系、校企合作流程等,为高校提供可直接落地的操作框架,降低实践教学改革的试错成本。
站在产教融合的战略高度,广告人文化集团的双轨培养模式,通过学院奖与 200 + 企业项目的协同进阶,为高校构建了 “创意培养 — 能力认证 — 就业对接” 的完整生态。这一模式不仅响应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号召,更以精准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助力高校培养既具创新思维又能胜任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中树立实践育人新范式。

 

18459
双轨培养:学院奖与 200 + 企业项目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