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教融合成为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核心策略的当下,广告人文化集团积极响应号召,以产教融合实践项目为载体,创新构建 “大赛驱动 + 实战进阶” 双轨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深度链接全国 2060 所合作高校及 8048 个院系,通过赛事激发创意潜能、实战锤炼专业能力,打造青年人才培养的差异化路径,为高校人才培养注入全周期价值,成为校企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
广告人文化集团旗下的学院奖赛事,作为国家级核心创意赛事,历经 25 年 22 届沉淀,已成为 “以赛带学” 的核心载体。赛事命题紧密围绕品牌传播、数字营销、创意设计等产业一线需求,覆盖新兴品牌市场推广(如茅台王子酒 “奋斗美青春” 传播)、成熟品牌数字化转型(如快克药业年轻化营销)等真实商业场景,每年吸引 150 万高校学生直接参赛,辐射 1500 万青年群体,形成覆盖新闻传播、艺术设计、影视编导等 65 个专业类别的赛事生态。
对高校而言,大赛驱动为教学革新提供清晰坐标。其一,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教师可将赛事命题融入课程设计,以 “Brief 入课堂”“赛事进工作室” 形式,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 —— 例如广告学课程围绕赛事品牌命题开展市场调研、创意策划等实战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直面商业挑战,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与产业脱节的困境;其二,精准优化教学重点。高校可通过分析学生赛事表现,定位教学薄弱环节,如针对数字营销类作品中暴露的数据分析能力不足问题,及时增设大数据营销、短视频运营等课程模块,确保教学内容紧跟产业链发展趋势;其三,赋能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可参与赛事评审、企业采风等环节,与行业专家深度交流,更新行业认知,逐步成长为 “双师型” 教师,年均超 2000 名教师通过赛事参与实现教学能力升级。
依托学院奖赛事挖掘的优质创意与人才资源,广告人文化集团联动 200 + 合作企业(含 50 + 上市企业,总市值超 6 万亿),引入品牌传播、数字营销、创意设计等领域的真实项目,构建 “实战进阶” 培养链路。学生以团队形式深度参与项目全流程 —— 从解读企业需求、制定策略方案,到协调资源执行、评估项目效果,全方位模拟职场工作模式,直面预算调整、需求变更等真实挑战,如参与鲁南制药 “沂蒙山杯” 公益传播项目的学生,需结合品牌理念策划方案并落地执行,在实战中积累项目经验。
这一实战环节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双重赋能价值。一方面,补齐学生实践能力短板。相较于传统校内实训,企业真实项目更能还原职场复杂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如数字工具运用、项目管理)与综合素养(如团队协作、应急应变)同步提升,大幅缩短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合作高校数据显示,参与实战项目的学生入职后岗位适应期平均缩短 40%;另一方面,推动高校 “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通过指导企业项目,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展教学,实时掌握广告营销领域前沿实践(如新媒体种草策略、大数据用户分析),并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年均开展 70 + 场 “创意大讲堂” 校园巡讲,覆盖 40 + 城市高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此外,实战项目反馈数据还为高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根据企业对 “新媒体运营人才短视频创作能力” 的需求,调整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教学针对性。
“大赛驱动” 与 “实战进阶” 并非孤立运行,而是形成 “筛选 - 培养 - 输出” 的协同闭环,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优势。大赛作为 “人才筛选器”,通过真实命题选拔具备创意潜力的学生;实战作为 “能力锤炼器”,为筛选出的学生提供项目落地机会,将创意转化为商业价值;两者联动形成 “以赛促练、以练固赛” 的良性循环,让人才培养既具备创意高度,又兼具实践深度。
对高校而言,双轨协同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 “赛事 + 实战” 的双重打磨,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高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传统培养模式提升 30% 以上;其二,增强学校行业影响力。高校可通过赛事获奖、实战项目成果,在创意星球网院校云展厅、中国国际广告节教育成果展等平台展示教学成果,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合作,形成 “教学 - 实践 - 就业” 的良性循环;其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双轨模式打破 “课堂为中心” 的传统范式,构建 “校园 - 企业” 联动的培养场景,为高校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方案,已有超 500 所合作高校将双轨模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广告人文化集团的 “大赛 + 实战” 双轨培养模式,以差异化路径破解传统教育痛点,为 2060 所合作高校提供从教学革新到人才输出的全链条支持。未来,集团将持续深化与高校的协同,优化双轨培养体系,助力高校培育更多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开创校企协同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