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纸媒品牌影响力
作者: zhangshutong
2014-06-07 23:53:56
11342 211


4月25日,世纪华文在北京发布了报刊广告影响力研究平台与报告,从报刊内容在互联网转载使用情况等角度,对报刊影响力进行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报刊“纸数下降 势力上升”的鲜明观点,无疑给寒冬中的报刊广告带来思考经营的一线春光,为报刊广告经营探寻与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那么,互联网时代的纸媒如何创新、发展?纸媒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品牌影响力如何拓展? 这是本专题聚焦探讨的话题。


互联网时代的报纸品牌影响力

文/赵晶晶  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作为传媒第三方数据研究公司,世纪华文坚持权威、客观、创新,不断根据时代变化和传媒生态变化,以新视角和新技术手段,建立适应传媒发展的新研究体系,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贡献价值。中国“报纸品牌影响力”评估系统,是紧扣时代脉搏,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媒生态,以互联网思维为标准,大数据应用为手段,研究建立的一套全新的审视、评估报纸品牌力和影响力的监测研究系统。
 
在纸媒传播式微的当下,为什么要推出“中国报纸品牌影响力评估系统”这个项目?答案是,我们认为,纸媒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样在持续下降。而是在互联网时代,传媒的生态背景完全不同了,报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对其重新审视、理解和建构。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报纸发展日益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纸”数下降;二是“报”势不减。
 
一、“纸”数下降
 
“纸”数下降是指以“纸”为载体的报纸,各种指数都在下降。具体表现为:报纸的种类减少、发行量减少、广告投放减少。
 
1.种类减少:2014年4月25日,创刊十年的北京《竞报》停止出版、正式休刊了。而在2013年底,有15年历史的上海《新闻晚报》已经停刊。2013年我国减少了96种报纸,而此前的变化幅度基本都控制在个位数。
2.发行减少:根据世纪华文发布的监测报告统计,2012年到2013年来全国报纸发行量持续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
 
3.广告减少:从第三方监测的中国报刊媒体广告投放数量看,在经历了2012年12.9%下滑后,2013年报刊广告投放数量继续下跌,同比降低5.5%。
 
二、“报”势不减
 
互联网时代,虽然报纸的纸数下降了,其实“报”的发展并未随之衰退。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审视——
 
1.产品形态:多媒介融合。原先单一的报纸,变为多媒介融合的报。报纸的一条新闻可以用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的综合表现。比如我们看报纸时,看到文字表达不过瘾,扫一下新闻旁边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关的采访视频。
 
2.传播模式:全媒体矩阵。现在的报,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包括公众平台)、App等,一个都不能少。互联网时代的报纸,走得是全媒体矩阵、跨媒体传播的路线,而且非纸质传播的比重越来越大。比如《人民日报》的微博影响力,比报纸本身的覆盖人群更广泛。《新京报》尽管属于强势纸媒,仍然喊出“好报纸,无纸境”的口号,大力推广《新京报》App版。
 
3.媒体价值:内容生产优势凸显。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价值链中,报纸所凸显出来的价值优势,已经从平台属性过渡到了内容生产属性。比如,在用户量超过6亿的微信推送新闻中,一天8条的推送新闻,转载自报纸新闻占比超过60%。名列全国前十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如《今日头条》和《搜狐新闻》,都与全国报纸建立了合作关系。用《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话来说,移动新闻客户端是信息分发的渠道,传统媒体擅长内容生产,移动互联网是传统报纸本身之外的又一个展示平台。
 
4.盈利模式:多种方式并行。报纸的盈利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广告平台(纸媒+新媒体)。对报纸而言,广告的平台增加了,而且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或者平方。比如,钱江晚报经营的App平台“杭州吃货”就是把报纸广告与新媒体打包,广告以外还开拓了微电商、培训盈利项目,尝试不同平台整合经营的探索。再比如,由博雅天下传媒投资的微信公众帐号《咋整》,依靠微信平台的媒体运营,获得了大量用户。经营上已经有了200万以上的收入,《咋整》多以内容植入广告为主,未来会往独立电商发展,由公号品牌外延出的附属产品可能将成为持续经营的关键。
 
2)发行(纸媒+自营新媒体)。据美国媒体稽核联盟(AAM)2013年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报纸数字版的读者量(其中包括通过移动装置和网站浏览的读者)进一步增加,目前已占到了美国日报发行量的19.3%,而在2012年3月为14.2%。美国发行量排名前两位的《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连续两年都是由于数字订阅量的大幅增加,在报界不景气之际逆势而上的。
 
3)内容提供(纸媒+非自营新媒体)新闻集成客户端,吸引报纸入驻合作,报纸以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获得分账。我们知道,拥有超过6000万用户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与近百家传统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为用户推荐同一的事件的新闻报道,会优先对已签订合作协议媒体的报道资讯进行推荐,增加传统媒体自身品牌和所登广告的曝光度,同时将重点考虑广告商业的探索和开发,希望为签约的传统媒体在内容分发服务之外带来更多的回馈。
 
4)数据服务(专业解决方案)。专业数据服务成为传媒营收的新渠道。例如,第一财经在2012年推出了“大数据金融终端”。与传统金融数据终端不同,大数据终端搭载“第一财经新闻社”的原创滚动新闻,为用户提供更为权威、及时、准确的财经新闻,同时利用自动分档、建立模型等方式,将从传统的人眼阅读新闻变成机器阅读,可以为阅读人群提供隐藏在新闻背后的信息,以全新方式为专业人士提供最准确的金融数据与个性化的投资分析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报”与“纸”已经分离。“纸”势虽然不再,但“报”势依然未减,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发生了结构性的调整,按照传统思维方式评估报纸的品牌影响力,不公平也不科学,报纸的品牌影响力亟需重构。□

相关链接

报纸广告价值研究体系启动,《中国报纸品牌影响力研究报告》新鲜出炉

近日,世纪华文于近期在京召开了发布会,宣布启动“MBR中国报纸品牌影响力研究系统”同时公布了基于这个系统产生的《中国报纸品牌影响力研究报告》。
 
MBR报纸品牌影响力研究体系
 
MBR系统的数据采集多数源自PC互联网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数据,覆盖新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微博、微信、App移动客户端等领域的数据,分析出报纸在互联网传播中的传播指数、关注指数、提及指数、推送指数和搜索指数,通过数据加权的方法,综合衡量得出报纸在网络传播中的实际影响力数据,形成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对这个庞大的数据分析,可以给报纸用户量身定制各种分析数据,提供分析报告。帮助用户查询到报纸在各种领域的传播情况和传播影响力情况。形成了月度、季度和年度分析报告,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为报社广告和经营提供数据支持外,还可服务于广告与公关公司投放需求。帮助报社提供品牌营销策略、市场竞争策略、广告价值策略和媒体经营策略等,成为媒介投放的数据参考和支持。
 
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
 
过去的报刊媒体研究是以产品为中心,为媒体客户单向提供发行数据、读者数据和广告数据分析和策略支持的研究,形成“报纸广告价值研究体系”,其核心是报媒的“二次销售”理念,通过横向对比来论证媒体自身的优势。在新环境下,广告投放价值研究变得越发困难。而借助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手段来收集和整理我们的数据库,形成以用户或受众为研究中心,以用户需求作为监测内容来建立一个全新的生态传媒数据,以报媒“二次传播”为研究对象,将报纸在网络终端传播进行分析,展现报纸在互联网领域的传播现象和影响力,通过综合分析形成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对纸媒价值研究的延伸和突破,与传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承接性和互补意义,能给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转型,脱离“纸”的束缚
 
“转型”是报业的热词。与互联网新媒体相比,纸张传播形式确实落后了,但报纸的实际影响力是真实存在的,在各种重要的新闻事件报道中,报纸的报道是最具可信度和权威度的,这也是纸质阅读的特性决定的。报纸转型,实质上就是挣脱纸的束缚,形成全媒体传播的趋势。报纸品牌影响力的研究也正是为报纸提供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数据监测的服务。通过报纸品牌影响力的研究,将帮助报纸媒体论证新时期的媒体价值,为传统纸媒证名。
 
纸媒品牌影响力重塑
 
虽然,传统纸媒的各种数据是在下滑,但是不代表纸媒的影响力下降了,纸媒下滑数据还是停滞在纸张传播阶段的研究,并不全面客观。纸媒的内容早已经被搬到网络领域传播,这种内容的影响力价值明显被埋没了。世纪华文对报纸二次传播的系统研究,就是希望为报纸媒体品牌重塑提供帮助。一方面,改变纸媒信息提供与媒体价值不对称,在这种背景之下来论证纸媒传播的价值;另一方面,为纸媒提供的更精准的数据服务,在广告、经营上给报纸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第三,报纸广告价值研究体系是为报业转型定身量做的,转型是趋势,给报纸做全面的监测服务也是能最大程度地协助报纸的转型。□
(依据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公司研究总监蔡正鹏研讨会发言整理)

#p#副标题#e#
依托报社品牌价值 转型发展 创新突破

文/ 胡斌  《光明日报》广告部、社会活动部主任
      邢瑞  《光明日报》广告部、社会活动部主任助理

去年以来,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也呈放缓态势,国内外大小企业纷纷缩减广告预算;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给传媒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报纸广告的奶酪越来越小;十八大后,八项规定等一系列禁令的出台,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大幅缩减经费开支,在宣传推广上的投入费用大幅降低。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报纸广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令报业广告同仁深感危机。
 
报纸广告下滑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大部分报纸媒体生产的内容对公众不再有吸引力。报业原有的盈利模式面临瓦解。这不单是报纸的遭遇,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都在受到威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4G网络的成熟、无线网络的普及,人们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获得资讯和娱乐,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和网络视频凭借免费、互动性强、草根化等优势,不断蚕食传统市场,对传统媒体咄咄相逼。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报业广告发展的紧迫课题。
 
作为一张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央党报,我们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光明日报的品牌是过去几代人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光明日报》的品牌价值是我们今天转型发展最可宝贵的资产。这两年,我们提出“转型发展、创新突破”的口号,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报社编委会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广告部又多了一块牌子——社会活动部,这不仅是增加了一块牌子,更是经营理念的一次突破和创新。广告与活动,如鸟之两翼,我们实现了比翼双飞。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中),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胡占凡(右)为书画大展开幕剪彩
 
《光明日报》坚持开门办报的原则,每年开展的各类活动达上百场之多。活动成为继广告之后的又一大收入来源。在活动策划过程中,我们注重依托报社的优势资源和品牌价值。多年来,报社紧密联系了一大批书画家。2011年,《光明日报》抓住建党90周年契机,主办了“光明的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用优秀的书画作品向党的90华诞献礼,见证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震古烁今的伟大步伐。这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全国美协、书协等部门成为指导单位。短短两个多月时间,我们收到社会各界来稿5000余件,同时通过约稿,得到了当代知名艺术家们为这次展览专门创作的书画作品300余件。7月书画展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展览。这次活动我们得到了两家企业共计1000万元的赞助,是《光明日报》多年来最大的一笔单项活动赞助。
 
在开展社会活动过程中,《光明日报》注重与其他优势媒体开展合作。比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主办三届,引领了主流媒体深入基层、发掘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寻找最美”风潮。温家宝总理批示:《光明日报》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2012年开始,活动由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凭借央视强大的采编力量和播出平台,这项活动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开始得到蒙牛乳业、苏宁云商、加多宝、太阳雨等多家企业的公益支持。三年来,有30多名教师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每年还有几十名“特别关注教师”,这一百多名老师和所在学校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资助,教育部也推出了针对乡村教师的补助政策。《光明日报》的广告和发行工作均从活动中受益。这项活动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广告协会报业分会颁发的优秀社会活动案例奖。
 
 2012年,《光明日报》根据自身在文化产业领域深耕多年积累的资源,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以文化产业年度人物为线索,全面梳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与走向,发挥了中国文化产业“晴雨表”的作用。2013年初我们与央视财经频道合作举办了中国文化产业高端对话,在央视《对话》栏目播出,邀请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英国著名创意学者霍金斯与“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候选人共同探讨中国文化产业的前沿问题。“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两届,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了《光明日报》的一个新品牌,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在报业广告下滑的背景下,我们积极开拓新的广告渠道。 凭借与央视良好的合作关系,《光明日报》旗下的全资广告公司开始拓展电视广告代理业务。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中,我们代理了蒙牛、苏宁在央视的电视公益广告投放。今年,我们代理了君乐宝在央视的广告投放业务,仅这一个客户,全年在央视的投放就将突破1.5亿元。当然电视广告代理与报纸广告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为此我们在组织架构上也做出了调整,引进相关人才为客户做好代理服务。



 
真正的转型离不开互联网。网络舆情分析也是我们重点布局的一个领域。我们与专业的技术公司合作,推出了光明舆情产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为客户提供日常的全网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报告。在发现危机苗头或者危机发生之后,我们也可以为客户提供危机公关服务。
 
目前,《光明日报》广告部正在进行转企改制,改制将为我们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转制后我们的广告公司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除了代理光明日报广告和开展大型社会活动之外,我们还将开展电视广告代理、舆情分析、公关服务、品牌咨询等多个业务模块。此外,我们还将在资本层面进行改革创新,例如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成立光明艺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进军艺术品交流展示与交易拍卖行业。我们相信,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光明日报》作为一张以文化为核心的报纸,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p#副标题#e#
任何时代都应该坚持内容为王


文/吴修明  《三晋都市报》副总编辑

报刊广告下降,不仅仅是媒体人的错
 
媒体的属性简单讲就是传播有价信息,媒体人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媒人”。看看哪朝哪代,那些“媒婆”,哪个穷困、可怜兮兮?媒人,不必投入资金技术等硬件,仅凭一张嘴(平台),就可吃了男方吃女方,过上幸福生活。近年来,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甚嚣尘上,加上接二连三媒体人自杀等恶性事件,媒体自己就被自己的影子吓着了。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新媒体冲击下的媒体人“本领恐慌”,读者结构及阅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回顾传媒和传播手段的变化,我们发现互联网、大数据只是传播手段的升级,好比传统商铺转向了电子商务,读者所需要的信息,并不会因为这些便捷手段而发生实质性变化。也就是说,媒体的基本功能,即为读者提供有价信息的功能没有发生逆转,记者采访这一基本功能没有被颠覆。即使进入后网络时代,消费者也需要有价信息。
 
既然如此,全社会“唱衰传统媒体”就是一个伪命题
 
既然传统媒体还没有进入衰败期,为什么一些传统媒体会陷入困局?仔细分析一下,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传统媒体总量超过了市场容纳限度,一个行政区域,动辄十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报刊杂志,且同质化严重,导致读者市场购买力不足,也预示着全局性大报刊时代、“一城一报”、“小时代”的逼近。第二,全球全国经济持续低迷,作为传统媒体重要收入的企业(组织)硬广告直线下滑,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缓慢,跟不上媒体攻城略地冲动性扩张的步伐,“新闻+广告”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再,加上媒体新的定价体系尚未建立,产业延伸度不高,造成了整体收入的低迷。第三,媒体人职业精神严重缺乏,“自废武功”,从业人员流失,追求“高大上”的生活却不愿付出努力和牺牲,加上体制约束,致使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式微,失去基本价值属性,阵地次第沦陷,最终被买家(读者市场+广告市场)抛弃。在市场细分、法律惩戒虚假违法广告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准入许可的今天,靠企业投硬广告,已不可能让传统媒体继续圆梦了。
只要有人类,作为承载有价新闻的媒体就不会消失。报纸的“纸”可以变,容纳媒体核心价值的“报”永存。基于此,媒体人的前途依然无限。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认识变化,冷静拿出对策。
 
所谓对策,一言以蔽之,坚持内容为王不动摇,善于利用新技术改造媒体
 
我们宁愿这样设定:“唱衰媒体”这一提法,是十八大“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前奏曲,媒体由过去实体经济的旁观者、观察者,变成了利益主体。既然要文化强国,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媒体为什么就不能现行先实,与其他行业一同接受市场考验?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仅农业、工业品有可能唱悲歌,媒体也必须经历真正的市场选择。
 
不久前我参观阿里巴巴集团后写一文,《即使阿里巴巴也离不开传统媒体》。阿里巴巴们并不看衰传统媒体,相反,他们认为传统的都市类报纸一直很强势,只是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提供,是包括新浪在内的新媒体无法实现的。内容,永远是传统媒体独门法器。没有好的新闻产品,再便捷的传播手段、硬件支持也只会使网络日益碎片化,流于无效,最终被读者遗弃。把自己当上帝,你就是上帝。好记者永远有价值,好媒体永远有市场。我们不但要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更要有缘于新闻本质的实践自信。
 
趋利避害是市场本性,资本更是如此。唯有把自己做强,资本才会青睐。所以,克服“本领恐慌”,做强媒体内容及传播手段,以发展的眼光立足未来,研究未来读者消费倾向,做出传媒业大盘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借用《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马利的话,对传统媒体人来讲,“仅仅求生存,实际上与消亡无异”。□

责编:周顺芝
 
#p#副标题#e#
众说报刊品牌影响力

文/本刊编辑部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传统报纸要转型,要创新。要学会融合新媒体,并要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下已没有“独家新闻”,但却有独特视角。新闻稿件可以选择受众关注而特别的视角出奇制胜,形成品牌影响力。很多地市报刊,在若干年内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报纸未来的发展在哪里?设计报纸。另外强调刊品牌影响力是非常好的营销平台,利用这个营销平台,延伸在其他的地方赚钱。并提倡纸媒跟门户网站合作,纸媒的品牌打造好促进广告量。

《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将来报纸发行量可能会减少,但不可能全部消失,消失的是纸,留下的是报。现在美国也有一些报纸,纸媒不出了,但是在网上出,品牌影响力还是可以的。将来在国内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可能在网上的影响力超过以前。

《海峡都市报》社总编孙德坚:做好报纸的服务性首先是要坚持服务市民的理念,将市民生活纳入考量范畴,其次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大胆尝试的魄力,此外,还要依托报纸已有的品牌影响力,打开市场。

《河南商报》总编辑孟磊:“(那时将)会有更多的人来从事网络信息传播和影响力制造,会有更多的记者编辑最终成为商报工作室品牌承载者,会有更多的文字精英因为思想和观点的出色而变身为运作数据、整合信息的专家,因为这些专家的存在,河南商报哪怕一张纸质的报纸不再印刷……”

安徽商报《新楼市》副主编陈建林:基于传统媒体品牌影响力、资源、整合力的非报产业,或将是报纸突围瓶颈的一条探索之路。

《楚天都市报·三峡晚报》社社长任浩:纸媒营销转型势在必行,影响力营销渐成报纸营收重要手段。跳出传统二次售卖模式,从出售版面到出售影响力,从粗放广而告之到精准活动策划,从刊登商品信息到推介品牌形象,通过特定议程设置搭建公共话语平台,激活商家投放潜能,形成营销新热点。

海逸传媒CEO(总经理/总编辑)钮海津:报纸是轻资产。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全都是为了这个品牌。平媒品牌,围绕三力:即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也就是产品的三度:可信度、知名度、依赖度。把品牌进行多渠道、多方式变现,这才是平媒经营的大战略。

沃华传媒:平面媒体(报纸杂志)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在大众媒体范畴内,都是影响力仅次于电视媒体的有效接触点,高于电台、户外甚至是网络搜索等新媒体。杂志媒体的品牌经验贡献率还远远超出其所占花费份额。而在现今实际的广告运作中,平面媒体往往被视为一种补充性的媒体来操作,仅仅是为了起到锦上添花作用。

以上是通过新浪微博检索一批业界人士对报刊品牌影响力的观点


 

11342